美国作家肖恩.柯维所著的《杰出青少年的七大良好习惯》一书,在美国风靡一时,几乎每位美国中学生人手一册,对培养良好的习惯, 实行高效学习、高效生活起到很好的作用。下面结合我的理解,介绍给诸位同学。
一、积极处事。同学们要以积极的态度,阳光般的心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要主动而不被动,积极而不消极,热情而不冷漠,快乐而不悲伤地把握今天,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去拥有美好的明天!
生活中,事件无所谓好坏,但对事件的认知却能影响你的心情。常言道,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改变别人,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情由景生,景由心造,改变你的认知模式,主动融入学习和生活的洪流之中,体验日常的幸福生活。
二、先有目标,后有行动。目标是人生的航标,目标是激励人前进的动力所在。每个学生都要确定自己人生目标,又要把远大目标分解为具体的阶段性目标,并要通过务实的行动,一步步去达到。人无目标,学习、生活便没有意义,会感觉活得乏味之极,毫无乐趣;目标太远,虚无缥缈,遥不可及,会使你失去勇气,丧失斗志,放弃努力;只有具体的合适的目标,才能使你看到希望,产生动力,真抓实干,与时俱进,享受成功。
三、重要的事情先做。人间沧桑,世事纷杂,什么事都关心,什么样的爱好都发展,没有主攻方面,精力分散,最后必将一事无成。事情有重要不重要之分,也有紧迫不紧迫之别。我们要集中精力做重要而紧迫的事,放弃不重要不紧迫的事,抽空做紧迫但不重要的事,不能忘记重要而不紧迫的事。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学习,学生是一批以学习为任务,以学习好为荣光的人,学好各门功课,掌握核心知识,提高思维水平,培养综合能力,打造过硬素质,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基。
四、双赢的想法。“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我们不仅要学会求知,更加学会共处。在处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等众多人际关系中,作为中学生必须抱有双赢的想法。摈弃自私自利、极端自我中心的做法,以心体心,以情移情,换位思考,以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处理相互关系。尊重别人,方能赢得自尊;礼待众生,方能得到礼遇;学会感恩,方能得到关怀;付出才有回报,舍去才能得到。
五、先理解别人,再让别人理解自己。我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所处的环境下去理解别人的所作所为,拥有同理心,强化责任心。要学会宽容别人,理解教师的教学特点、处事风格,并努力适应;理解同学的想法、做法,给予谅解、接纳。如果你能做到耐心倾听、宽容待人、那么别人也会理解你,接纳你,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你感到生活中有阳光,人世间有温情,终将助你人生成功!
六、协作增效。人生不再是孤独的旅程,人与人之间必将相互关怀,彼此支持,风雨同舟。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要做到人与他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因此,在学习中,大家要互帮互学,交流学法,交流思想,共同进步;在生活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在助人中助己,在付出中收获;在以后的工作中,同侪共济,共克时艰,享受工作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共度幸福的人生!
七、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系统思考,统筹规划。不盲目行动,而是用心行动;不仅苦干,更要巧干;不仅要不惜力付出,更要用心总结,讲究方法。在生活、学习中都要讲究劳逸结合,张驰有道;还要学会总结提升,用更好的方法促进高效化学习,最优化工作。
台湾哲学家傅佩荣教授曾说,在现代社会中,世事纷杂,人事难料,但作为个人,应该把握好四个字:(一)对已要“约”,要约束自己,形成良好习惯;(二)对人要“恕”,要以心体心,换位思考,理解,宽容别人;(三)对物要“俭”,要用物有度,使物有时杜绝浪费,达到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四) 对神要“敬”,即每个人都要有所敬畏,有所惧怕,这样才能较好地管束自己,遵守社会律则。
傅教授还专门谈到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要做到以下三点,相信对大家很有启示:(一)内心感受要真诚;(二)对方期许要沟通;(三)社会律则要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