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导学自主三步一课”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1-12-05         浏览次数:90

      中国电影界曾经有一位很有争议的电影演员刘晓庆说过一句话叫做:“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由此,我想到了我们附中正在进行导学自主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的教师,不也是“做教师难,做课改教师更难,做导学自主的教师难上加难”吗?是的,的确如此,但学校既然选择了导学自主三步一课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这条道路,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敢于探索,风雨兼程。一年来,我校导学自主三步一课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全面铺开,老中青教师全员参与,本学期更是搞得如火如荼,各学科教师都已渐入佳境。经过一阶段的思考和教学实践,每位教师都有了自己不同的体会和做法,今天受学校领导的指派,借这个时间与大家进行切磋和交流,谈谈我自己对“导学自主三步一课” 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认识和实践,所讲内容仅仅是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和做法,只是个人解读,非官方要求,定有很多不当之处,敬请在座的领导和老师们多多谅解,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听之。

      我个人认为,“导学自主三步一课循环课堂教学模式”应包括“三步五环节”,即三个阶段五个环节。第一步,教师导学阶段,也就是第一个环节——教师指导学习环节;第二步,学生自学阶段,也就是第二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第三步,学生互学阶段。在学生互学这一阶段中,共包含三个环节,也就是第三个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第四个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第五个环节——共享学习成果环节。

     第一步教师导学阶段即第一个环节,教师导学环节。教师导学环节是整堂导学自主课的基础环节,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环节;这是一堂课的奠基工程,是完整课堂的第一步,这一步迈得扎实不扎实,迈得稳当不稳当,将会直接影响到下面几步和几个环节的学习成效。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在这个导学环节中教师给学生导什么,如何导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是引导学生明确自学的方向和目标,以语文学科为例,指导学生在自学时要关注单元学习目标,体裁学习目标,篇章学习目标,课时学习目标等。只有把学习目标给学生讲明白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才会有方向,才不会走弯路,甚至走岔路,走错路。

      二是给学生分解自学问题和任务,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或不同学习程度的个人,因为我们各学科导学案上学习内容的量都比较大,学习任务都比较多,再加上学生每天都有多个学科要进行自主学习,时间就显得特别紧张,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看到和思考到。我们来算一下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以高二学生为例,学生每天需学习5到6门功课,如果每门功课的导学案上有六道自学任务或问题,平均每个问题需用时10分钟自学,每门功课的导学案自学完毕就需60分钟,6门功课的导学案就需6个小时来完成,何况有的学科的导学案一个小时学生还自学不完。试想,学生每天除了上5到6节正课外,还需要6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来自学完成各个学科的导学案,学生哪有那么多的课余时间呀,何况有的学生学习程度比较差,有的自学问题又比较难,如果不分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程度的差异,让全班所有学生都完成导学案上所有的自学任务,实在是难为了我们的学生,最终的结果是导学案上的自学任务大多不能自学完成,即便是有的学生能够完成,也必然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熬个通宵才勉强弄完。这种状况,一天两天学生还熬得住,但学生的学业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呀,久而久之,学生必然是不堪重负,这是我们每个学科的任课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如果,我们教师在导学时能够把自主学习的任务进行适当的分解,每位同学或每个学习小组分2道或3道自学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就会缩短一半,学生课下自学完成导学案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因此,给学生分解自学任务也就势在必行,只有把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和任务,分解给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来完成,才能让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够产生自学的冲动和兴趣,都能够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发挥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否则,一股脑儿地把所有的自学问题和任务,不分难易程度的分给全班学生,必然会出现时间紧、任务重、不会学、学不会,完不成的局面,程度差的学生也就很难有自主学习的冲动,自主学习的乐趣也就荡然无存,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效。

     三是引导学生了解自学时哪些问题是重点,哪些问题是难点,哪些问题是疑点,更要引导学生注意哪些问题是学生在自学时,容易忽略的盲点和容易引起争论的焦点。有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自学时善意的提醒、有效的点拨或强烈的心理暗示,也是导学时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四是给学生指出自学的途径和方法,目标明确了,方向找准了,任务分解了,时间缩短了,如果教师能在自学的途径和方法上再给予指导,那么,学生的自学将会如虎添翼,事半功倍。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不同学科的教学实际情况,把一些本学科常见的自学方法介绍给学生,如比较法,比较不同问题的相同点,比较相同问题的不同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再比如因果法,由果推因或由因推果,再比如归纳法,文献法等等,还可以给学生指明解决某些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比如通过上网查阅啊,图书馆某个分类专柜查阅啊,社区调查啊,等等等等,途径、方式、方法不一而足,方法没有高下之分,方式、途径也没有好坏之别,不管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只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有用,我们都可以拿来指导学生加以运用。

     总而言之,在教师导学这个环节中,教师的身份应该是向导的角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导学,要像行车的路标一样,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方向,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导学,要像航行的灯塔一样,既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道路和途径,还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指明方式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在导学自主的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向导,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路者和循循善诱者,才能把课前导学这个环节导得精到,导得扎实,导得到位。

     第二步学生自学阶段即第二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环节是整堂课的关键环节,是学生独自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环节。如果说导学环节是要解决教师导什么,如何导的话,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的核心问题,则是要解决学生在自学时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的自学行为进行有效规范:

     一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口,要动口阅读所学的文本篇目、章节,动口阅读是为了对所学文本篇目、章节,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动口阅读既可以是有声诵读,也可以是无声默读。动口阅读是为了初步感知文本篇目或章节的基本内容,没有动口阅读就不可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也就不可能有宏观上的整体感知,尤其是文科的各个学科,如果没有动口阅读文本篇目、章节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不可能从大处着眼,就会陷入狭隘的、只为做题而做题的传统教学的窠臼。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脑,要静下心来动脑思考教师在导学环节中分解给自己的学习问题和任务,动脑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动脑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动脑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条件。既然动口阅读只是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那么此时的动脑思考就是一个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思维的提升过程,是一个从宏观整体感知到微观思考分析的过程,是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上而没有进行理性的思考,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就会显得肤浅而不够深入,当然也就不可能从问题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问题的实质,更不可能达到举一反三的自学效果。

     三是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动手,要动手作出书面结论。宏观阅读动口了,微观思考动脑了,感性认知有了,理性思考深入了,学生独自动手作出问题的结论或答案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三思而后行,这里的“行”就是学生要把自己的探究学习成果记录下来,尽快形成书面结论或答案,否则,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灵光一闪之后,大脑中可能就会一无所有,一片空白。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后,必须尽快动手作出书面结论,形成自己的书面自学成果,以供在下面的互学环节中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

      总之,在学生自主学习这个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角,在自学时,学生要尽可能的独立完成自学任务,尽可能的自我阅读,独立思考、独自作出书面结论或答案,不管自己独自思考的结论是否完全正确,也不管自己独立作出的答案是否准确,但毕竟是学生自己动口阅读、动脑思考、动手习得的,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有利和十分必要的。我们只有特别强调和重视学生独立完成自学任务这个前提,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才会显得迫切和必要,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才会做得充分和扎实。

      第三步学生互学阶段,学生互学阶段是一堂完整课的高潮阶段,是学生尽展学习风采的环节。这个阶段应包括三个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共享学习成果环节。下面,我们先看第三个环节——组内互动讨论环节。这个环节的内容是在班内互学交流之前,先进行5分钟左右的学习小组组内的互动讨论,在组内的互动讨论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课下自学的成果,也可以互相浏览他人的自学成果,还可以就某一个有争议而产生不同意见的问题进行组内的讨论,同组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集思广益,通过全组学生的通力合作,最后,对教师导学时分解给小组的学习任务或问题,作出结论或答案,并确定在班内主发言的学生,其他同学也做好补充发言的准备,随时准备站起身来,补充发言者的不足和缺漏。

      经过5分钟左右的组内学生互动讨论, 就到了第四个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的环节,班内互学交流环节大约需要25分钟左右。这个环节的关键之处在于,学生在班内互学的交流发言是否有序和高效,关键看教师在此时的引导和调控,如果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不当,学生班内的互学交流发言就会显得了无章法、毫无秩序,互动交流发言的课堂就会显得看似很热闹,实则很凌乱;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效率不高;看似学生都动了起来,实则杂乱无章。因此,我个人认为在班内互学交流发言时,应该有一条不成文的约定,发言的学习小组或学生,应按照在导学环节分解自学任务时的题目顺序,依次发言交流。如果在交流发言中,其他学习小组或学生对某个问题有争论或有不同意见,可以随时站起身来与发言的同学展开讨论和交流,但这个问题探究完毕后,仍要继续按照原有题目的顺序,依次发言交流,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显得热烈而有序,学生的互学交流才会显得深入而高效。

     第四个环节,也就是班内互学交流发言环节,这个环节可以说是一堂完整课中最精彩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的功能和作用应是启发、诱导、激励以及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和控制课堂节奏。班内互动互学的形式可以是师生互动,也可以是生生互动,还可以是组组互动,在互学互动中,老师和学生都只代表自己个人,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老师的看法和学生一样,也只能是一家之言,老师不能以权威的身份自居,把结论强加给学生,更不能以裁判长的身份作最后的裁定,只有这样,学生才乐意参与到班内的互学互动交流的学习之中,才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最后,在各学习小组尽可能充分发言交流的基础上,由师生一起合作,共同敲定问题的结论或答案,换句话说,最后学习任务的结论或问题的答案,大部分应是老师和全班学生通过自学、互学和互动交流后敲定的,而不是老师宣布的、事先预备好的标准答案。在学生班内互学互动交流发言的过程中,老师只起协助和引导的作用,如果老师常常否定学生的交流和发言,甚至给出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标准答案,那么,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展示自学成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会大大降低,久而久之,他们甚至不再愿意参与班内这样的互学互动交流活动,互学互动交流的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

      第五个环节是共享学习成果环节,共享学习成果环节是一堂完整课的最后结局,也是前面所有学习环节水到渠成的结果。在这个环节中,我个人认为,有两件事学生需要马上去做,一是用红笔对自己在自主学习或组内互学中,某些学习问题得出的错误答案或结论作出纠正,二是对自己没有分解到的学习问题的结论或答案进行归纳和整理,共享全班同学在班内互动互学交流发言中对问题研究的答案和成果,最终尽可能的圆满完成本节课的学案,并作为自己的学习成果加以保存,以备将来复习之用。

     总之,我校导学自主三步一课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启动,虽然这项改革在探索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困难,但导学自主三步一课循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毕竟给我校的课改送来了一股吹面不寒的杨柳之风,给全校教师带来了一个尽展风流的大好机遇,给敢于挑战的中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尽展才华的绚丽舞台,给期待改革的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时间和空间。既然学校导学自主三步一课循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大政方针已定,且不可更改,那我们只有改变我们自己,去顺应它,去适应它,去站在这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潮头去弄潮,这才是我们附中教师的真正本色。以上所讲,纯粹是个人所见,只是一家之言,请大家择其善者而听之,其不善者而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