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科研文献  正文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

发布时间:2021-12-05         浏览次数:85

河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学科教学

实施指导意见

(试行)

第一部分  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

一、领会课程理念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课程标准的精髓,《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提出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正确实施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只有每个物理教师在思想上认同和接受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体现出新课程的基本思想,才能使我们的学生达到新课程所期望的目标。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现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五)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二、落实课程目标

(一)高中物理课程性质和地位

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二)课程总目标

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发展科学探索兴趣,有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三)课程具体目标

高中物理课程的具体目标分别从“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习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

②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③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④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知道一些与物理学相关的应用领域,能尝试运用有关的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②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③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④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⑤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②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③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④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⑤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⑥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第二部分  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

一、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高中物理课程由12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占2学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学生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的学习后,可获4学分,接着必须再选择学习一个模块,以便完成6个必修学分的学习任务。在获得6个必修学分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课程结构框图如下:

选修1-2

 

选修2-2

 

选修2-3

 

选修1-1

 

选修2-1

 

选修3-1

 

选修3-4

 

选修3-5

 

选修3-2

 

选修3-3

 

 

 选修

 

 

共同

必修

 

 

必修

 

 

 

 

 

 

物理2

 

 

物理1

 

 

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是为全体高中学生设计的课程,内容设计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的基础性,学生通过对物体运动规律、相互作用、能量等核心内容及相关实验的深入学习,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同时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潜能,为后续课程的选择和学习做准备。

选修课程由3个系列10个模块组成,其中选修1-1、选修1-2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融合,强调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选修2-1、选修2-2、选修2-3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和实践;选修3-1、选修3-2、选修3-3、选修3-4、选修3-5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较为深入地认识物理在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无论哪个模块,不仅含有物理学概念、规律和实验,而且含有物理与社会发展、物理与技术应用、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二、高中物理课程设置

(一)我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设置

学习

领域

科目

必修

选修Ⅰ

选修Ⅱ

内容

学分

建议选修内容

学分

自主选修内容

学分

内容

科学

物理

物理1

物理2

4

人文方向:

选修1-1完全修习。

理工方向:

选修3-1、选修3-2 完全修习;

选修3-3、选修3-4、选修3-5至少选修两个模块。

每模块2学分

选修1-2

选修2-1

选修2-2

选修2-3

物理专题研修

物理实验专题

每模块2学分

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

模块开设说明:

1.必修学分的获得

按照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和物理2的学习,获得4学分,另外,还应该从选修1-1、选修2-1、选修3-1三个模块中选修一个模块来修习,获得高中毕业所必须的物理学科的6学分。

2.建议选修内容的说明

选修Ⅰ以国家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中所设置的各个选修模块为总体内容,建议选修内容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建议选修设置的基本出发点是:按照建议选修内容的注明,学生从中选择若干个模块认真修习,就能达到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并为今后就业、升学奠定基础。考虑各个模块的内容特点和我省的教学实际,我们将选修1-1列为人文方向发展学生的建议选修内容,将选修3-1、选修3-2列为理工方向发展学生的建议选修内容。

对于人文方向发展的学生,经过物理1、物理2和选修1-1模块的学习,已经达到了文科学生高中阶段物理知识的基础和要求。对于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应当掌握比较系统、全面的物理知识和方法,因此,建议理工方向发展的学生在学习物理1、物理2和选修3-1、选修3-2的基础上,还要在选修3-3、选修3-4、选修3-5中至少选修两个模块,并鼓励多选,力求学到比较全面、系统的物理知识,全面提高应有的科学素养。

全省各普通高中要保证建议选修中的所有模块能够开设齐全,达到实际能上课的标准。

3.自主选修内容的说明

自主选修是选修Ⅰ中提供给学生拓展物理学习的模块,有兴趣、有精力的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选修。例如,有兴趣、有精力的文科学生选修1-2模块,可以从人文的角度更加全面地认识物理学;理科学生可以开设“物理专题研修”和“物理实验专题”的选修模块,以达到“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究能力”的目的;将来向理工和技术应用方面发展的学生可以选修2-1、选修2-2、选修2-3模块,了解与技术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4.选修Ⅱ的开设建议

选修Ⅱ是相对于整个高中课程设置的,是国家要求各普通高中必须设置并保证开课的校本课程内容,学生必须从中选择相当于6学分的模块内容,即各个学科总计,教学时数应该达到108课时。物理教师应当积极承担开发与物理相关的选修Ⅱ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与课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分。

(二)物理教学课时安排建议

根据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和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的形成规律,对新课程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提出如下建议:

高一阶段主要为必修模块的教学,按每学期一个模块完成物理1和物理2两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周课时数为2。

高二阶段开始开设选修课程,理科学生按每学段一个模块开设选修课程,周课时数为4;文科可仍按一学期一个模块的进度完成选修1-1的学习任务,也可按照每学段一个模块开设,周课时数为3-4。

高三阶段主要开设选修课程,根据教学进度,继续开设建议选修内容和自主选修内容中的课程。

在整个高中阶段,还应该将选修Ⅱ的内容适时融入该阶段的物理教学活动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与课题研究,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分。

 

 

 

 

 

 

河南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模块开设及课时安排建议

时间

 

文理

高一

第一学期

高一

第二学期

高二

第一学期

高二

第二学期

高三

第一学期

高三

第二学期

人文方向

物理1

物理2

选修1-1

 

 

 

周课时

2

2

2

 

 

 

学  分

2

2

2

 

 

 

理工方向

物理1

物理2

选修3-1

选修3-2

其它选修模块

自主选修

自主选修

周课时

2

2

4

4

 

 

学  分

2

2

4

4

 

 

 

各地及学校要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合理有序地安排物理课程,在按计划开设好必修课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开设好选修课,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物理课程教学任务,形成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高中物理新课程体系。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部分是根据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设立的,其内容包含 “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共同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三大部分。内容标准对各部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内容标准。

(一)重视科学探究的教与学

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是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科学探究纳入内容标准,并对各个探究要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旨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来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在实施教学时,务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逐步发展其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认真理解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要求

内容标准通过相关的行为动词,不仅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目标提出了要求,而且也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等,其目的是保证教学中能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尝试应用这些研究思想和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

(三)强调物理与技术、社会及生活实践的联系

内容标准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要求从身边现象来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培养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如“举例说明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理解功和功率。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其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社会生产以及科技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内容标准同时还要求学生在关注物理学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联系的同时,也要关注物理学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如“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又如“了解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的主要区别,体会相对论的建立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等。这种要求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设置活动建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内容标准中设置了许多针对每一模块相应主题的活动建议。尽管这些活动建议并没有硬性作为学习的要求,但它们是针对相关部分教学内容提出的,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将其加以应用。

(五)深入领会内容标准的各种要求

与传统《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中对物理各项内容标准的要求显得全面而灵活,对知识目标要求的叙述有时是宽泛的,我们应当深入领会,全面把握。

例如:“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这里没有刻意区分平抛和斜抛,强调的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再如“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过程”、“会测定凸透镜的焦距”等都明显地要求学生做实验,但对实验的方法和仪器并没有具体的要求,而在科学探究的目标要求中有“尝试选择实验方法”、“按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等内容,这里尽管对具体的器材、操作的要求少了,但是对实验思想、方法的要求却高了许多。

第四部分  教学实施建议

教学过程是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相结合、相统一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创造过程。根据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突出以发展为宗旨的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和相互渗透的,在教学中要从三个维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使学生通过积极有效的参与,获得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并产生乐于学习的情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二)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过程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把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认知活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也是和他们在学习中经历的相关过程联系在一起的。要发展学生的某种能力,就必须经历相关的过程。

(三)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

课程标准中总目标指出,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它标志着探究不仅是物理学习的一种方法,同时还是物理课程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它标志着将学习重心从过去的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是物理学习的一种方法,更是学习物理的一种理念。

(四)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在实施物理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着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升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养成协作、分享的团队精神,在探究学习中加深对科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认识,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小组合作与学生独立思考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究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使不同的学习方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同时要防止学习方式的形式化、表面化和极端化倾向。

(五)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一名优秀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还是在教材编排及使用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不同地区的学校往往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同一目标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对教辅、教具进行自主开发。

第五部分  教学评价建议

教学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教学评价要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与理念,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新课程的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同时也倡导进行多元化评价。

(一)教师的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评价目的是激励、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帮助教师专业成长。物理教学必须体现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核心、适应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要求的现代教学观。各级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效益度等方面作为一个体系来考虑,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校管理者、教研部门、同行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应参与到教师的评价中来,多角度地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积极、合理的建议,以便教师能够多渠道地获得教育教学信息,不断调节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学生的学习评价

学生物理学习的评价,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笔试、实验操作、课题研究、行为观察、成长记录档案、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意义上的学习动机、过程和效果的三位一体的评价。评价时应根据模块结构和学生学习的特点,针对学生参加模块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并以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相关要求为依据,对学生模块学习的过程进行评价。

终结性评价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中所达到的水平,诊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评价和能力发展,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学校与教师要积极探索科学、简便、易行的评价办法。高中物理新课程以相对独立的各个模块作为学习基本单元并认定相应学分,因此,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必须围绕着模块来进行。基于课程模块的物理学业成绩评价,由学校自行组织,主要由过程性评价和模块终结性测验两个方面构成,两者应该分开报告,其结果作为学分认定的主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