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群工作  党建园地  党建动态  正文

我的劝学篇——与老师们谈读书

发布时间:2011-12-19         浏览次数:81

    先哲荀况著有《劝学篇》,首发“学不可以已”之卓见,迄今仍是脍炙人口的典章;晚清名臣张之洞为兴办新学,续写《劝学篇》,洋洋洒洒达四万言,名噪一时,成为洋务派的宣言书。呜呼,金声玉振,木铎攸鸣,为弘扬我中华遥古之学统,助推时代嬗变之潮势,增浓吾校广炽之书香,激发同侪乐读之雅好,特撰此文,并题名曰“劝学篇”者,良有以也,非徒附骥攀鸿而自矜矣。
上篇:方兴未艾“读书热”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读书学习已成为人们终身的需求。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一种生存方式。1995年,联合国又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全世界共享读书带来的愉悦。
  在前年的“世界读书日”期间,温家宝总理曾说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古往今来,赞美书籍的名人名言不胜枚举。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我们炎黄子孙自古就有爱书的优良传统。古人为防蠹虫咬蛀,在书中放置香草,给书留下了幽幽清香,“书香”一词便由此而来。后来人们即把读书人脱尘出俗的气质称为“书香气”,把喜爱读书的人家称为“书香门第”。书籍之所以有“香”,书香之所以最能致远,就是因为书籍既凝聚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又吸收了今人的智慧力量,蕴含着无限的精神给养,并能激活人们思想的火花。
  世间唯有读书好。书是人生无限的宝藏,读书乃是人生最大的法宝。读书能使人心胸开阔、气度高雅、形象清俊、品格升华,能极大地提高人的社会形象和人生价值。世界上没有一种事比读书更让人受益。既然书能让愚人变智者,落后变先进,平凡成伟大,因此我们再累也要读书,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不读书者难自立。汉代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宋人黄庭坚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清人萧抡谓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一代伟人毛泽东如是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当代学者余秋雨说:“阅读最大的理由就是摆脱平庸,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阅读就多一份平庸的困扰。”当人们潜心读书时,缜密的逻辑、崇高的境界、伟大的灵魂环拥着自己,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既更新了知识又获得了乐趣。岂可废之!
  饱学乐读兴味长。民国名医熊伯伊,一生酷爱读书,他不仅能妙手回春,也能诗善文。在其撰写的《四季读书歌》中吟道:“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寸阳分阴须爱惜,休负春色与时光。”武侠大师金庸先生说:“只要有书读,做人就幸福。”当夜深人静时,随手翻开一本好书,心情便如音乐般缓缓地荡漾开来,你沐浴在浓浓的书香中,远离灯红酒绿,纵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领略文字和哲理构建的无限风光,驱却苦闷、烦恼与忧愁,独守寂寞、宁静与安谧,于纷繁复杂的尘世里,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份爽心怡情的舒适氛围,何乐而不为呢?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就请你赶快加入读书的队伍吧。不过,这里有个前提,那就是尽早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梁启超先生也指出:“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的趣味。”有了读书兴趣,阅读才能成为“悦读”,成为赏心乐事,成为生活习惯。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说:“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至圣先师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其好学精神早已成为我们心中追仰的楷模。
  古人云:“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由此推知,人人皆可成为读书之人,不同的人生阶段自可享受不同的读书妙趣。孔子晚年读《易》,乃至韦编三绝而后已,一直被我们传为佳话。生命本是一个不断超越、永无止息的过程。就让我们一生以书为伴,拒绝肤浅,排斥平庸,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读书人吧。
  惜花春起早,爱书夜眠迟。我们每个人,闲暇时都应该扪心自问:我有多少日子,已远离了那种泡一杯香茗,就一盏台灯,捧一本书潜心阅读的生活了?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公民,我们没有理由不响应时代的召唤,抗拒诱惑,杜绝浮躁,让读书充盈我们的生命,滋润我们的每一天。
  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多一些芬芳的“书卷气”。
  读书请从今日始!
下篇:教师本是读书人
  韩愈作《师说》及《进学解》,劝诫生徒从师修学以进德立业,并精辟地概括出了为人师表的职责所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育工作者,受世人尊崇,为学生爱戴,在今天看来,既体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职业荣誉感。既然党和国家尊师重教,家长社会对教师寄以厚望,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期许、新的挑战: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做老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固然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是教师本身有没有内在的发展诉求或者叫发展自觉,具体表现为是否乐学向上,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套用一句老话,叫作“学而优则仕”,那么,今天对于我们来说,当然就是“学而优则师”!
  有人说,教师本是读书人。你看我们天天都在读书学习,每天备课的过程,除了研读教材,还要上网浏览或翻阅大量的教辅资料,这本身不就是在读书吗?其实不然。我所说的读书,是指备课以外的读书活动,或者叫读书生活。一个不可辩驳的事实是,如今在我们身边仍有不少同行把自己的阅读范畴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参一类读物上,其他报刊书籍则很少涉猎,应该说,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也是有悖于时代要求的。理由如下:
  首先,从教师的职业性质讲。在当前倡导全民读书、积极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理应率先捧读,做全社会读书人的“种子”。其次,从教师的职业特点讲。教师作为指导学生读书学习的人,首先自身应成为爱书者、好学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叶圣陶也说过:“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者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谆谆告诫我们:“为了在学生眼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把,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最后,从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讲。当今世界,人类知识总量正以几何级数递增,读几年书能管一辈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一个教师,要想胜任本职工作,必须像蓄电池一样不断给自己充电,像海绵一样孜孜以求新的知识。只有每天坚持学习, 博览精取,才能不断扩大知识容量,调整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满足工作需要。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自身得有一桶水,正是这个道理。
  身为教师,谁都不想自甘平庸,而要追求卓越,努力成为教师群体中的佼佼者,就应该把读书学习当作自己终身励行不辍的事业。个别老教师,自认为学养丰赡,经验厚博,无需再下那份苦功。请听听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吧:“最有经验的教师也绝不应当在已经取得的成绩上停步不前,因为不继续学习,就必然要落后。”著名教育专家张万祥在谈到学习对教师的意义时更是一语破的:“只有学会学习,才能胸中沟壑万千;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口中旁征博引;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进而促成学生的发展。这样的学习是一个持续而长期,甚至相伴一生的过程,生命不止,学习不息。”
  做一个勤奋的读书人吧!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尤其应把读书学习视为自己的成长之本、进步之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特别强调:“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他认为,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进步,更大的得益于读书。因此,必须“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想,如果大家都能恪守此训,就不会把读书当作额外的精神负担了吧。
  教师读书,应该是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的,而不能完全听凭兴趣,像一般民众那样,把阅读仅仅当作是一种纯消遣的行为。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安排自己的读书计划呢?我个人的见解,首先是要采取拿来主义,我读为我用。一切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根据自己工作中的需要,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此,一定要多读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书刊书籍,包括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在内,目的是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其次是要进行合理“配餐”,讲求全面营养。鲁迅先生早就指出:“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意思是说,教师要当“杂家”,不能把自己的阅读范围,仅仅局限于本专业以内。当你学有余力时,大可以学学蜜蜂,广采百花千蕊,以酿出更加甘醇甜美之蜜。
  接下来就是读书时间的问题了。有同志总抱怨教学太忙,工作太累,哪有时间读书!果真如此吗?依我看,读不读书,根本上还是一个思想认识和态度问题。张万祥先生指出:“读书是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捷径。要走上这条捷径,必须解决一个误区——没有时间读书。许多青年教师也知道读书的重要,但是一次次以没有时间为借口而心安理得地与书失之交臂。其实,这是惰性在作怪。”当读书成为习惯,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当我们真正把阅读作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时,你就不会没有时间读书了。
  酿蜜不嫌花少,读书不弃分秒。还是鲁迅先生那句老话:“时间就像海棉里的水,只要挤总是会有的。”我想,只要善于“挤”和“钻”, 每天坚持读书半小时,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古人不是曾创造过马上、枕上、厕上“三上”读书法吗?今天看来,其方法未必可取,精神却值得承扬。此外,还有人提出睡前十五分钟读书法,并算过这样一笔账:就一般的阅读速度而言,一分钟可以读300字,十五分钟就可以读4500字,一星期可读3.15万字左右,一个月可以读12.6万字,这样一年就可以阅读20本书。因成功地研究了血小板等医学成果而扬名四海的加拿大著名医师、医学教育家奥斯勒,便是这一读书法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据说,由于他对事业的热爱和兼任多种社会工作,因而时间对他来说相当宝贵。为了读书,他规定自己在睡觉前必须抽出至少十五分钟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他将这一习惯整整坚持了半个多世纪,所以共计阅读了8235万字,约1098本书。
  这样的例子还能够举出很多。比如,全国优秀班主任王立华,是《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选出的2006年度十大推动读书人物。近几年他出版著作多部,还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80多万字。正是由于酷爱买书、读书,工作不到十年,他一共买了37000元的专业书籍,除了忘我研读,还写下了800多万字的教育日记。再如,郑州市名师李迪,每天坚持读书一万字,写教育随笔教育日记不少于一千字,之后将这些文字结集成《李迪文集》四本,后来又推出第五本书《教育就是这样有滋有味》,更是我们身边的典型。
  有人曾把教师比作耕耘者,并提出“三耕”之说:一曰“目耕”(读书),二曰“舌耕”(教书),三曰“笔耕”(写书)。此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教师的职业生涯。而在这三者之中,“目耕”无疑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乐此不疲,才能“舌耕”得法,“笔耕”有成,进而成名成家,实现从普通教书匠向名师乃至教育家的人生跨越。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如是说:如果我休息,我就会生锈。更有人这样来拆解“忙”字:“忙者,心亡也,太忙则心死。”意思是说,教育作为一项培养造就人的事业,光靠吃苦、流汗是难以收到良效的,教育的规律永远都需要从反思中悟出,教育的智慧更需要在读书学习中生成。切莫让繁杂的事务与工作的压力扼杀了我们的灵性,休眠了我们的大脑,懵懂了我们的心智!
  近读《教育时报》,上面有一篇介绍上海市优秀语文教师谈永康事迹的文章,这样写到:“现在,几乎每个老师都说忙,尤其是兼任班主任的:作业本一桌子,班级事务一大摊子,眼睛忙,手也忙,嘴巴忙,腿也忙,就是脑子不忙。由此,教育教学蜕变成了体力劳动,老师成了体力劳动者,成了学校这一流水线上的熟练操作工。” 亲爱的同行们,这样的心智“蜕化”,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省和足够的警惕吗?
  针对年轻教师轻忽读书、放弃学习的问题,谈永康老师专门提出了四个“永远不要”,特拿来与诸位分享、共勉:
  一、永远不要等有时间才阅读,见缝插针,想读就读;
  二、永远不要坐进书房才阅读,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书房;
  三、永远不要有用才阅读,博览广储,兼收并蓄;
  四、永远不要嫌自己读得太晚,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总之,做一个书香教师吧,让知识滋养我们的身心,让书香浸润我们的灵魂!书籍,不仅是我们思想永不干涸的“源头活水”,而且还能提升你的精神气质和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对于女教师来说,读书是最好的美容品;对于男教师来说,读书是最好的增高剂。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读书真的可以厚底蕴,可以增智慧,可以长才干,可以升境界;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发展,在读书中幸福,在读书中美丽,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教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