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3名院士和9名外籍院士。我校1980届校友王晓东名列其中。
王晓东所从事的是细胞凋亡规律的研究。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它对探索防治与细胞凋亡有关的疾病,如胚胎发育及形态发生、组织内正常细胞群的稳定、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移植排斥反应、神经系统病变退化、肿瘤、老年痴呆、艾滋病、中毒时引起的细胞损伤等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治疗意义,从而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
王晓东从1996年起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便开始独立从事细胞凋亡规律的研究,为揭示生物生长与死亡的规律,为人类癌症及传染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2000年,他的论文《线粒体蛋白质细胞smac生化作用》很快通过了审查,得以发表。王晓东因而在国际同行中脱颖而出,被公认为Smac细胞的发现者,一举闻名于世,一跃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之后,王晓东成功分离了几种蛋白,说明了细胞衰老的机理,在短短几年时间连续取得了多项国际一流研究成果,在《科学》、《自然》、《细胞研究》等世界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数年间被其他科学家引用超过了15000次,这在科学界是个令人瞠目的成绩。王晓东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学者。2004年,王晓东获得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当年,美国科学院经过了四轮的秘密投票,又经过了一年时间的公示,最终无可争议正式推选41岁的王晓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有史以来和现任2300多名院士中最年轻的人。
王晓东所从事的是细胞凋亡规律的研究。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它对探索防治与细胞凋亡有关的疾病,如胚胎发育及形态发生、组织内正常细胞群的稳定、机体的防御和免疫反应、移植排斥反应、神经系统病变退化、肿瘤、老年痴呆、艾滋病、中毒时引起的细胞损伤等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治疗意义,从而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
王晓东从1996年起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便开始独立从事细胞凋亡规律的研究,为揭示生物生长与死亡的规律,为人类癌症及传染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2000年,他的论文《线粒体蛋白质细胞smac生化作用》很快通过了审查,得以发表。王晓东因而在国际同行中脱颖而出,被公认为Smac细胞的发现者,一举闻名于世,一跃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之后,王晓东成功分离了几种蛋白,说明了细胞衰老的机理,在短短几年时间连续取得了多项国际一流研究成果,在《科学》、《自然》、《细胞研究》等世界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50多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数年间被其他科学家引用超过了15000次,这在科学界是个令人瞠目的成绩。王晓东成为国际上该领域的知名学者。2004年,王晓东获得美国科学院分子生物学奖。当年,美国科学院经过了四轮的秘密投票,又经过了一年时间的公示,最终无可争议正式推选41岁的王晓东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有史以来和现任2300多名院士中最年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