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生园地  健康教育  正文

常见慢性病预防控制

发布时间:2021-12-03         浏览次数:133

 一、高血压 
1.高血压对健康危害严重,应定期测量血压,早期发现高血压。 
科学依据: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早期高血压通常无症状,定期监测血压有助于了解血压水平,早期发现高血压。在未用抗高血压的情况下,非同日三次测量,收缩压均≥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者,可确诊为高血压。 健康行为: 
(1)正常成年人至少每两年测量一次血压。(2)35岁以上成人提倡每年第一次去医院就诊时测量血压。(3)高血压易患人群(血压130-139/85-89 mmHg)每六个月测量一次血压。(4)血压的测量应使用合格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5)测压前至少休息5分钟,取坐位,保持安静、不讲话、肢体放松。袖带大小合适,紧缚上臂,袖带与心脏处同一水平。 
2. 对容易发生高血压的人群,应积极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 
科学依据: 
以下人群容易患高血压: (1)血压高值(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5-89mmHg)。(2)超重(BMI:24-27.9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腰围男≥85cm,女≥80cm。(3)有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患高血压)。(4)长期过量饮酒(每日饮白酒≥100ml(2两))。(5)年龄≥55岁。(6)长期高盐饮食。 健康行为: 
(1)保持合理饮食。(2)坚持适量运动。(3)戒烟限酒。(4)减轻体重。 3. 高血压患者应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血压。 
科学依据:改善生活方式有明确的降压效果,如肥胖者体重减轻10 千克,收缩压可下降5~20 mmHg ;膳食限盐(食盐<6克) ,收缩压可下降2~8 mmHg;减少脂肪摄入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下降6mmHg和3mmHg;规律运动和限制饮酒均可使血压下降。 健康行为: 
(1)高血压患者尤其应当控制食盐摄入量。减少钠盐摄入(2)适当增加钾的摄入可以降低血压水平,应多吃含钾多的食物,尤其是新鲜蔬菜和水果。(3)增加膳食中钙的摄入可以改善血压,应增加奶类等含钙丰富的食物的摄入。(4)减少膳食脂肪的摄入。(5)适量运动。(6)戒烟限酒。 (7)减轻体重。(8)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轻松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4. 高血压患者应坚持家庭自测血压。 
科学依据:自测血压可以提供特殊时间的血压水平和变化规律,有助于了解血压波动情况。 健康行为: 
(1)尽量选择经过专业认证合格的便于操作的全自动电子血压计。(2)测量前休息5分钟,避免情绪激动、劳累、吸烟、喝茶、酒、咖啡等。(3)测量时采取平卧位或坐位,上肢、心脏和血压计保持同一水平。(4)每次测量两遍,取平均值。(5)每周测2-3天。(6)如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可以随时测量。(7)可以自备一个记录本,将每次测量的日期、时间、测量值等进行记录。 
5. 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应遵医嘱服药,并定期接受社区医生的随访。 
科学依据:合理选择、长期坚持、规律服用治疗高血压药物,是持续平稳有效降压的基本保证。高血压降压治疗的血压控制目标是:普通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 mmHg;老年患者收缩压<150 mmHg;糖尿病或肾脏疾病等高危患者<130/80 mmHg。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开展免费规范化管理。社区医生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可全面评估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措施,有利于高血压患者达到血压控 制目标。 
健康行为: 
(1)高血压患者应按医生的指导用药,不可自作主张,擅自用药。(2)高血压患者血压正常仍要继续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3)高血压患者参加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接受社区医师的定期随访和定期体检。  二、糖尿病 
1.糖尿病对健康危害严重,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血糖,尽早发现糖尿病。 科学依据: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可分为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及妊娠糖尿病4种。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伴发各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导致残废或者早亡,对健康危害严重。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口渴和口干、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上述症状就是常说的“三多一少”)、疲倦和视力模糊。但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很少有症状或根本没有症状。糖尿病的诊断必须依靠血糖测定。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健康行为: 
(1)判断自己是否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根据自己的情况,请核对以下问题,并在自己存在项目前面的“□”上打钩: □ 年龄≥45岁。 
□ 曾被告知是空腹血糖受损(IFG)者和/或糖耐量低减者或糖耐量受损(IGT)。 □ 我的BMI值超过24。 
□ 我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有糖尿病。 
□ 我在怀孕时有糖尿病,或至少生过一个出生体重4千克以上的婴儿。 
□ 我的血压在140/90mmHg或更高,或曾被医生告知我有高血压,或我有心血管病。 □ 我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和/或我的甘油三酯偏高,曾被医生告知我有高甘油三酯血症。 
□ 我一周运动不到3次。如果在某个项目中打钩,说明患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血糖水平,以尽早发现糖尿病。 2. 糖尿病高危人群应采取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发生。 
科学依据:除了遗传因素,身体活动减少及(或)能量摄入增多而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肥胖的人体重减轻5千克左右,就可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健康行为: 
(1)合理饮食,控制每日总能量摄入。(2)适量运动,每周中等强度运动达150分钟或更多。(3)保持健康体重,BMI控制在24以下。 
3. 糖尿病患者应重视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 
科学依据: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治疗是所有治疗的基础,是任何阶段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必不可少的措施。适量活动则可加强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血压和血脂,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血糖的控制效果。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健康行为: 
(1)饮食控制。 
•控制总能量摄入。 
•膳食总能量的20%~30%应来自脂肪,其中少于1/3的能量来自于饱和脂肪。 
•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5%~65%,应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对碳水化合物总能量的控制比控制种类更重要。 
•蛋白质不应超过需要量,即不多于总能量的15%。有微量白蛋白尿的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限制在低于0.8~1.0g/kg体重。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应限制在低于0.8g/kg体重。 
•限制饮酒,特别是肥胖、高血压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者。酒精可使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出现低血糖。 
•避免摄入过多甜食,可用无能量非营养性甜味剂。 •食盐摄入量控制在每日6克以内,尤其是高血压患者。 (2)运动治疗。 
•糖尿病患者均应在制定运动计划之前进行医学检查。运动计划的制定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应强度适当,量力而行,注意安全。 
•应随身携带糖果或巧克力,预防低血糖发生。 
•尽量结伴运动,并且随身携带写有自己病情、要求急救及联系人等的患者卡片,以备急用。 •运动鞋要轻便松软,鞋底不能太薄。 4. 糖尿病患者应进行自我血糖监测。 科学依据:监测血糖可以了解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并指导对治疗方案的调整。 
健康行为: 
(1)注射胰岛素或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的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1~4次。(2)1型糖尿病患者应每日至少监测血糖3~4次。(3)生病时或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4)生病或血糖>20mmol/L(>360mg/dl)时,应同时测定血酮或尿酮体。(5)检测时间:每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如有空腹高血糖,应监测夜间的血糖。(6)血糖控制良好或稳定的患者应每周监测1~2天。(7)血糖控制差/不稳定的患者或患有其他急性病者应每日监测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5. 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服药,并定期随访病情。 
科学依据: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病,需要在正规医疗机构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可引发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目前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辖区3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开展免费规范化管理。 健康行为: 
(1)糖尿病患者应按医生的指导用药,不可自作主张,擅自用药。(2)糖尿病患者血糖正常仍要继续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药。(3)糖尿病患者参加糖尿病规范化管理,接受社区医师的定期随访和定期体检。 
6. 糖尿病患者应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科学依据:糖尿病的急性和慢性并发症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急性并发症主要有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慢病并发症主要有冠心病、中风、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可导致早死、失明、肾功能衰竭、截肢等严重后果。 健康行为: (1)戒烟。(2)每天要做的: 
•检查双脚,是否有伤口、水泡、红斑和肿胀。对于不会消除的任何疼痛,立即与医生联系。 •每天刷牙,以避免口腔、牙齿和牙龈问题。 •根据医生建议检测血糖。
(3)每次看病时,必须进行:血压检查、足部检查、身体检查。 
(4)每年做两次: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过去几个月的血糖控制好坏,7%以下说明血糖控制比较理想,如果超过6.5%,应3个月检测1次)。 (5)每年做一次: 
•胆固醇检测、甘油三酯检测、全面的足部检查、牙齿和牙龈的检查,告诉牙医自己患有糖尿病、检查眼睛疾病的散瞳检查、尿液和血液检测以检查肾脏问题。 三、心血管疾病 
1. 预防和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科学依据: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饮酒等可损伤血管、引起代谢紊乱、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同时,寒冷刺激和情绪过于激动会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容易引起血栓形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健康行为: 
(1)预防和控制高血压。(2)预防和控制高血糖。(3)养成合理膳食习惯,少吃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4)戒烟限酒。已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饮白酒。(5)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6)注意身体保暖与气温变化,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过于激动。(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35岁以上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体检。 
2.警惕突发症状,及时处理,立刻就医。 
科学依据:冠心病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心肌缺血,甚至心跳、呼吸停止,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处理,可以保住心肌和生命。 
健康行为: 
(1)出现以下症状者,应引起警惕: 
•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 •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胸痛、心悸。 
•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听到噪声便引起心慌、胸闷。 
•反复出现脉搏不齐,不明原因心跳过速或过缓。 (2)冠心病患者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3)出现症状,应保持镇静、停止活动,就地休息,设法消除寒冷,情绪激动等诱因;立即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消心痛。(4)必要时打电话给急救中心或者医院,寻求帮助,或者送医院治疗和严密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