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是联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座桥梁。近日,初一年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们放弃休息,利用中午、晚上、周末的时间,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了“架起爱心桥梁”的家访活动。老师们克服重重困难,采取“电话预约、逐个登门”的方法,一家一户去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和家长共同交流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老师进我家
1612班 刘书鹏
我叫刘书鹏,是河师大附中初1612班的一名学生。有一段时间我对初中很迷茫,不知道正确的方向,成绩没有提高,上课却开始走神,开始向后退。但老师却帮助了我。
在2016年12月7日,我在家写作业,可妈妈的一句话吓了我一跳,“刘书鹏,老师要来家访了。”我顿时开始紧张,忙下楼去接老师,看到语文老师都老师,数学老师李老师,和班主任宋老师一起来家访了。
进了家门,老师们先询问了家长关于我日常在家生活和学习的情况。然后到我的书房看我的学习环境。都老师提醒妈妈,书房的吊灯光线有点暗,为了保护我的视力,最好换的亮一点。李老师看到了我买来的数学教辅说,“哎呀,这个教辅你也买了。”然后翻看我的资料“可惜写的不多啊,可要认真写,不能浪费了。有什么问题可以找我去问”。宋老师翻看了我的作业,然后跟我说:“刘书鹏,老师昨天讲的作文内容,让好好记的。你这次卷子的作文还是出现了重复错误,说明以后还得更加用功。”
大约半小时之后,老师们离开了。但是听了老师说的话,我有点自责。老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家访,但是我自己学习还是不够用功。
我以后不再在课上发呆了,在家里也不写完作业就直接睡觉了,而是对自己说,还不晚再背背课文吧。若现在让我给自己打分,我会打60分,因为我还有很多可以更好,我觉得我已经开始小跑了,我相信只要我付出努力与汗水,我就能跑得更快,也成为别人羡慕的学霸。2017一定会努力的。
破茧成蝶 请您见证
1613班 侯函冰
家访如同一场旱逢甘霖的及时雨,洒播在家和学校两地,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进行家访,对此我感悟颇多。
第一,老师的这次家访搭起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心灵的桥梁,以前我和爸爸妈妈常常缺少沟通,容易产生摩擦。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劝导我们双方进行换位思考,让我站在家长的角度去体谅他们的良苦用心,让爸爸妈妈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来体会我的想法和感受。遇到事情先冷静一下,坐在一起谈谈彼此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样以来我们减少了摩擦,增加了浓厚的亲情,不得不说老师的做法可谓是一举多得。
第二,老师又告诫我,不要直接否定自己,去排斥一些新环境,换个角度来想,可能在新环境中我们会发现一个更好、更有发光点的自己。人的这一生不会一成不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要积极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听了老师的这些话,我决定从今天开始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2017我们一起加油。
我特别感谢这次家访活动,感谢老师增强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沟通,感谢老师让我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又感谢老师可以和我畅所欲言,千言万语,凝聚成我的目标,老师,请您见证,脫茧成蝶的我们!
面对面 心连心
1609班 陈俊颖父亲
近日,贵校1609班班主任马宜曼老师对学生陈俊颖进行了家访。在家访中,马老师与家长互相通报了陈俊颖在学校和家庭期间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情况。
在2016年中,家长按照学校要求,首先重点关注学生的品格道德培养,教育孩子树立“做事先做人”的思想认识。通过日常点滴教育,明确孩子的努力方向,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青少年时期奠定能够成为品格高尚、勇敢担当、朴实纯洁的高素质人格的基础。此外,家长坚持分工辅导原则,尽己所能地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对学生的课余教育中。一方面学生在遇到难题时,耐心与学生共同思考解题的步骤方法,鼓励学生还原老师教授的重点和技巧,打开思想禁锢,学会用传统和创新的方法解决瓶颈;一方面教育学生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广泛吸收时事政治、传统文学等内容,提高文学的综合素质,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各项成绩都有了好的提升。
本次家访,是学校关注学生成长,关心学生生活的一次受到学生及家长欢迎的教学举措。一是能快速准确使家长掌握学生的学习思想状态;二是加强学校、老师、家长之间的交流,搭建一个无障碍、高效的反馈信息共享平台;三是能根据学生近期状况,调整课余辅导方式,有的放矢提高学生成绩。
在此感谢学校、老师的辛勤付出,感谢给了家长这样面对面的机会。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与老师一起,为培养具有阳光心态、魅力人格、健康体魄的孩子而努力。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1623班 史卓凡家长
转眼,孩子进入附中1623班学习已经过去一个学期了。新的学期刚刚开始,我们学生家长还在为如何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进学习方法苦恼的时候,孩子兴冲冲回家告诉我:老师要来家访了。
在期盼和忐忑中,终于等到了附中1623班班主任宋烨老师、语文王青山老师来我们家进行家访了。离开严肃的课堂,在孩子熟悉的生活环境里,两位老师和我们孩子、家长坐在一起交流孩子的学习成长,孩子也逐渐摆脱了拘谨和害羞,加入了热烈的讨论。虽是寒冷的冬夜,但是师生一起和谐又温暖。
宋老师先介绍了23班的整体情况和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特别点出了孩子勤学好问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孩子在学习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之处。王老师针对孩子目前存在语文阅读理解和作文上的困惑,着重指出了加大阅读量和通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的途径。孩子也敞开心扉,大胆的向两位老师倾诉心声。交流中,两位老师还详细地询问了孩子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成长环境。
经过这次面对面零距离的沟通与交流,老师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孩子,家长也懂得如何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宋烨、王青山两位老师牺牲个人宝贵的休息时间做家访,关心学生不辞辛劳、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令我们十分感动。孩子们就像一棵棵稚嫩的小苗,老师们每一次爱的付出,都象春雨一样滋养着他们的心田。
教师家访心得体会
刘宸鸣
自从“密切联系群众,教师走访家庭”工作开展以来,身为一名附中教师,我积极投身于这项工作。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我利用课余时间,对班内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
在家访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家长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于家访工作的支持和期待。当然,通过家访,我也发现本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部分学生在校表现良好,在家却仿佛变成了另一个人。例如,班内有些学生在校积极参加劳动,在家却不愿帮父母分担家务。还有些学生在校温顺听话,在家却十分叛逆。第二,孩子与家长的交流普遍较少。由于我所教的学生为初一学生,他们都逐渐进入了青春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因此越来越不愿与家长沟通,学校里发生的事几乎从不和家长谈,以至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知之甚少。
这次家访工作让我感触颇多。通过这段时间的努力,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本班学生的情况,这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当然家访也拉近了我与家长们的距离,加强了家校合作,为今后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沟通从心开始
李钦
接到家访的“任务”后,我和其他班主任一样都很迷茫,也有点抵触。一是觉得在信息时代发达的今天,通过电话、微信与家长沟通起来那么方便,我们还有必要进行家访吗?二是为什么要占用我原本有限的晚上和周末等休息时间进行家访呢?
不管怎样,还是迈开了家访的第一步。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家庭,就有了不一样的感受。通过对朱禹橦、李铭涵等学生家庭的走访,让我认识到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对重视孩子习惯培养、身教大于言传的父母,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了让孩子在学习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和孩子以及孩子父母深入交流,分析孩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比如,朱禹橦同学总成绩559分,但语文只有105,主要丢分在阅读理解,于是建议该生一是多读书,二是每天做一两篇阅读理解训练,做完后让语文老师进行指导。并向家长透漏了,当初安排她当语文课代表的一点用意——多一些和语文老师接触、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家长对老师的用心良苦表示感动。令人欣慰的是,几天后,与王青山老师聊天过程中,无意提到朱禹橦每天都让帮她批改阅读理解,这时我才知道,那天家访后,孩子和家长把老师的建议转化为了实际行动。这也让我体会到电话、微信等沟通形式不具备的优势,使我领略了家访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王思涵、张弛等学生家庭的走访,对这些孩子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看到了平时班上看不到的另一面——学习效率低,经常做作业至十一二点。家长看到孩子天天做作业至深夜,看在眼里,痛在心里,甚至有时还会埋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对老师产生一些怨气。家长、孩子、老师三方促膝而谈,了解到孩子白天课间时间主要用来玩,晚上开始做作业时间也较晚,一般八点开始,并且学习过程不够专心,一会出去喝水,一会上厕所,一会……。通过深入分析,消除了家长对学校的误会,以及对老师的埋怨。为了改变孩子这种现状,我提出了两点建议:首先无论作业是否写完十点半之前必须躺在床上睡觉;其次做作业时父母在旁边进行监督或者把学习地方从卧室移到客厅。学生表示认同,家长也表示会按老师的要求严格督促孩子,争取扭转孩子的学习状态。
家访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的重要渠道,也是家长对孩子正确认识的重要方式。通过家访架起了学校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桥梁,拉近了孩子、家长和老师的距离,拓宽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途径,也取得了积极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