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科研  教科研动态  正文

西南大学廖伯琴、张诗亚教授到我校为2020年“国培计划”参训学员做讲座

发布时间:2021-12-03         浏览次数:337

 
2020年10月12日上午,西南大学物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廖伯琴教授,她以“初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主要从“探析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两方面展开,为国培班学员带来讲座培训。
廖伯琴教授首先通过“为什么要学物理”这个问题,引发学员思考课程、课标和教材。从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对课程标准的变化进行解读。紧接着,廖教授详细的向学员讲解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内涵与外延。廖教授现场和学员互动,模拟教学,让学员们感受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物理概念的得出。最后,廖教授说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够不断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并从育人角度思考教学,那么学生也将获益匪浅。”
这场深入浅出、生动有趣的讲座赢得了学员们的阵阵掌声。学员们表示,从讲座中获益匪浅,不仅仅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了解的更加深入,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对“为什么这么教”,“如何教”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为未来的教学指明方向。
2020年10月12日下午,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负责人,教育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教育学原理博士点负责人张诗亚教授,在办公楼四楼为国培学员做《文化教育谈》讲座。
张诗亚教授首先解释了“物理”的词源,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界定。独体曰文,合体曰字。从“物理”二字的结构来看,“物”形容事务繁多,“理”形容玉石上的纹理,“物理”一词其实是一个外来词汇,单从物理二字的本意来讲,并不足以解释物理学科的内涵。从物理一词的英文来源看,physics可以理解为科学。接着张教授从“科”、“学”二字的甲骨文书写方式谈到天地人的文化背景,从24节气的由来谈到天地万物的自然变化规律。子曰:“形而上者谓之学,形而下者谓之器。”诚所谓“君子不器”。张教授指出,教育应该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二者相结合,回归人本,才能成“器”。张教授还结合物理学科,从“声音”二字的甲骨文,为学员们生动形象的介绍“八音”,并从中国古代哲学角度,阐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万物和谐共鸣”的深刻道理。张教授谈到:中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又以汪洋之势,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了文化的瑰宝,至今还在滋养我们。作为一名河南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可以借助丰富的本土文化,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源,让学生积累深厚文化内涵,达到学科育人的功能,和学生一起共同发发展,打造出“有趣、有意、有用”的物理课堂,赋予物理学科新的文化内涵!
张诗亚教授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举例详实、讲解生动、引人深思,充分体现了其浓厚的文学修养和精深的专业素养,让学员们如沐春风,赢得了一致好评。